中文 English

中文

English

四篇文章读懂云计算1:互联网水电煤供应商争夺战

日期:2024-03-10 11:54:03     来源:江南体育入口

  编者按:本文是四篇文章读懂云计算中的开篇,在本篇中,编者重新整理了国内云计算公司概况。参考资料原来:《财经》杂志“阿里和亚马逊的云战争”、2016年百度云智峰会演讲稿,等媒体公开资料。想更清楚的了解云计算行业内幕,请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开源云计算大会2016”,报名地址:

  前几天我看到好友阿里顾建兵(马云办公室工作人员)转发了一条视频到微信朋友圈:“腾讯百度在云计算大赛中掉队 ,6年前深圳互联网峰会已下定论”。

  视频中李彦宏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真正要实现云计算的时刻还没到来,只有不懂技术的马云说:雅虎是最早做搜索的,后来Google出来,很多人说是新瓶装旧酒。他怕的就是这种新瓶装旧酒的东西真的创新搞出了大市场。

  1、那么云计算目前的竞争格局真的如上所说:上半场已结束,百度云、腾讯云掉队吗?

  通过阿里公开的财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云营收10.66亿元,第二季度的营收达到人民币12.43亿元,第三季度云计算的营收为人民币14.93亿元,前三季度云计算收入共计:38.02亿元。

  腾讯2016年三季度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腾讯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8%,总营收为人民币49.64亿元。这里虽然模糊了云计算单独的收入,但仍不可小觑。

  据Gartner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云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美元,(根据IDC数据,2016年国际云计算市场规模为868亿美元,国内云市场规模达到27亿美元)。

  2)《财经》杂志在近期的封面报道文章《焦灼的云战争:阿里和亚马逊如何赢?》中提到的数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报告称,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今年有望达到204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接近20%。另一家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的预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亿美元。

  3)国际数据公司(IDC)对全球每季度云IT基础设施跟踪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企业在本地IT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下降了1.6%,首次下降;在云相关的IT基础设施上的花费约为326亿美元,比2014年多出24%。2016年上半年,云设施增长15%达到371亿美元。

  我们常常看到BAT这三家公司,都喜欢涉足对方擅长的领域:阿里想做搜索和社交,百度想做电商和社交,腾讯想做电商和搜索。那云计算这个以技术&强销售为业务导向型的领域,BAT在2007年之前可都没触碰到过,加上有先行者亚马逊成功探路,BAT肯定要争这块肥肉,只不过,只有阿里有战略眼光,等百度和腾讯反应过来,国内云市场基本被阿里云抢占了先机。

  再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前沿科技,都用到了大规模计算技术,阿里从自身电商业务对服务器计算压力的考虑,率先自我革命使用上了这一技术,真正领略到了云计算带来的便利性,加之最近这几年赶上创新创业的大潮,大部分网络公司都开始使用廉价并且弹性的云计算服务,证明了互联网的水电煤这一市场的刚性需求。百度和腾讯自家的产品用户量不必多说,所以每家在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变革中,都被裹挟到了这一必争的战场。

  我们按照财经杂志的一个分发来讲好了:云计算市场中的四股势力:互联网系、传统IT系、电信运营商系、外资云系。

  BAT中的百度最具技术基因,也早在2009年就开始小规模布局云计算。李彦宏在当年首次提出“框计算”的概念,提倡用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需求,系统即会反馈相应服务。随后百度为“框计算”投入大量资金。

  这个项目最终因为过于超前而宣告失败。百度后来也布局了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云服务,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进入。

  2014年,李彦宏终于开始认同云服务的价值。在与金山集团兼金山云CEO张宏江的一次谈话中,李彦宏不再否定云计算,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大需求,但他仍担心,云计算赚不了钱。

  2016年7月,李彦宏再次反思,“百度一直在旁观云计算市场,但当时觉得云计算是个苦活累活,不值得进入。”

  1搜索是最大的云计算应用。百度是在云里出生的。搜索是云计算早期的最重要应用

  22014开始,百度开始了针对企业级市场的布局。一个月前,百度对云计算品牌进行了升级,将百度开放云正式更名为“百度云”,希望能利用我们在技术和平台方面的积累,构建新型云计算生态系统,并服务于企业客户。

  3所有公司都走得不远,百度有自己的ABC战略与优势。中国的云市场很像马拉松比赛,42公里的赛道上领先者才跑到2公里=机遇很大!

  A,就是AI,人工智能。B,是Big Data,大数据,C是Cloud,云计算。百度云运用的正是基于“ABC”三位一体战略:

  大数据就像是新能源,能让服务商更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让用户更轻松地获得自己最喜欢的商品和服务。

  大数据就像是新能源,能让服务商更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让用户更轻松地获得自己最喜欢的商品和服务。

  以人工智能为中枢,以大数据为依托,以云计算为基础,“A B C”将深度结合并改造传统行业。

  ⑥承认市场地位,把2016年当做百度云商业元年,时间点对任何公司来说都不算晚

  百度云如今的市场地位显而易见。在国内的公有云市场,百度云与腾讯云都要被归为IDG IaaS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中的“其他”这一类别,而阿里云却凭借31%的份额成为了2015年IaaS市场的老大。

  百度云事业部总经理刘炀:“今年是百度云的商业元年。我们的技术孕育期很长,但商用却是从今年开始。”

  阿里云复制了AWS的商业模式,占中国超过31%公有云市场占有率,2015年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超过三位数。2016年,阿里云开始酝酿走出中国,与AWS直接交锋,为此在全球新建了8个数据中心。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势头正盛,淘宝、支付宝井喷式增长,IT后台系统的压力慢慢的变大,可是传统的软、硬件供应商反应缓慢,也很难拿出像样的解决方案。

  阿里巴巴首先从软件出发寻找处理方法,这个软件改革方案被扣上了一顶时髦的帽子——“SaaS云服务”。

  彼时阿里软件总裁王涛信誓旦旦要成为中国最出色的软件公司,但却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摇摆不定:先奉行平台战略,又放弃平台战略走应用软件商打包服务B2B,然后又推出“商业云”概念。

  王涛离去,时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架构师王坚成为了阿里IT重构的主要操盘手。这次接棒令阿里巴巴得以完成从旧IT时代(软件部署模式)向新IT时代(云计算部署模式)的转型。

  王坚在2009年9月主导成立了阿里云。时任集团执行副总裁的卫哲对外表态,阿里云将提供比亚马逊云计算更多的服务,“阿里巴巴希望用云计算的两大核心、海量存储和海量计算,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2009年春节过后的第一天,王坚和他的阿里云团队为自研的飞天系统写下第一行代码时,马云正在要求阿里云现任总裁胡晓明离开支付宝去创业,成立阿里小贷(阿里金融的前身)。马云要求,“只能做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贷款生意,用的是数据,而且必须跟阿里云在一起。”

  “七年前的云计算,谁信啊!”胡晓明向《财经》记者回忆,但“就像马被按在水槽上喝水,你喝也要喝,不喝也得喝”。

  阿里云和当时的阿里小贷磨合的过程十分痛苦,问题频出。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胡晓明直接在PPT上打出“跪求工程师”的大字。“如果阿里云再不处理问题,阿里小贷就要死了。”

  阿里云高级产品专家陈鹏宇当时任阿里小贷产品经理,他告诉《财经》记者,阿里小贷和传统金融不同,所有业务由大数据计算结果自驱动,这十分考验阿里云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早年不稳定的系统曾为阿里金融带来几次大的业务事故,“好几次濒于破产”。

  “比如说你是一个很小的企业,也许我只能给你贷个5万块钱,结果算出来给你贷了500万,你可能就跑路了。最后全用户叠加出来了几个亿的风险敞口。”陈鹏宇反思,阿里云在阿里金融身上,几乎把该犯的错都犯了一遍。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淘宝、天猫、阿里巴巴B2B平台不愿意采用阿里云的原因所在。

  陈鹏宇认为,阿里云在内部庞大的生产实践中走过的弯路是其他云服务企业不可能拥有的宝藏:“没有实践,你根本不知道坑在哪里。”阿里小贷是阿里云的第一个内部客户。

  2011年7月,马云认为时机成熟,阿里云开始对外售卖云服务,用户主要是为节省本金的初创企业。

  阿里云学习亚马逊从底层IT服务向上整合。但阿里云懂得借力,不仅推出当时在国内替代亚马逊的存储等产品,而且兼容亚马逊API接口,方便用户迁移。

  阿里云当时所瞄准的客户最重要的包含淘宝、阿里B2B等内部电商卖家、移动应用开发者和中小企业、网页游戏开发商为代表的需要相关增值服务的客户。

  2012年以后,随着移动网络创业潮的兴起,阿里云的客户延展到了移动APP开发者。阿里云改变了新一代创业者的IT需求,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购买服务器和带宽。

  2012年的“双11”,阿里实现日交易额191亿元,被视为神线亿元。但在当时,阿里云处理了淘宝和天猫20%的订单。弹性部署计算需求,帮助商家应对瞬间涌入的超过日常数倍的消费者,实现了零漏单事故。)

  2014年,胡晓明接替王坚掌舵阿里云。王坚为阿里云确立了方向,胡晓明擅长商业化,确立了阿里云用户往上走、市场全球化的战略。

  阿里云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连续增长,2016财年年度增幅更是达到138%,摩根士丹利近期的报告称,阿里云的单独估值已达390亿美元。该行预估,未来五年内,阿里云的营收将突破185亿美元,成为阿里巴巴的下一个增长极。

  今天来看,阿里巴巴对云计算的敏感有其逻辑。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均是电商基因,在那个电子商务平台迅速膨胀的阶段,解决内部平台稳定的需求,令马云不得不做云计算;其次,亚马逊在云服务上的初步成功,也为阿里云提供了借鉴路径。

  云服务企业心里都很清楚,要想占领制高点,就要为满足未来需求提前做好技术和平台准备。

  “所有的云服务公司,AWS也好,阿里云也好,微软也好,谷歌也好,最担心的就是跟不上下一波技术浪潮。”胡晓明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想下一个风口在哪,战战兢兢。

  面向企业的云服务,阿里云最强劲的对手是腾讯云。腾讯云起步比阿里云晚三年,但势头凶猛。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告诉《财经》记者,最早是为帮助第三方应用应对流量用户激增后的基础设施压力。

  随后,腾讯云把服务延伸到已有投资或合作的公司比如搜狗、京东、58和滴滴等。

  腾讯抓住了一部分网络公司,但先机已经丧失。汤道生对《财经》记者说,“阿里云确实抓住了风口,有先发优势。”

  与阿里云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不同,腾讯云早期从其熟悉的社交和游戏行业入手,结合腾讯消费级业务优势形成不同的垂直云体系,如游戏云、视频云、媒体融合云、金融云、政务云等。

  腾讯一份内部市场调查与研究结果为,腾讯目前游戏、视频直播与O2O等领域云市场占有率领先于竞争对手,并已将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云服务对外提供。

  以视频云为例,这朵云输出了腾讯在视频领域多年的技术和业务能力。腾讯在即时通信软件前端技术、音视频质量的研究,形成了视频云的基础。2016年视频直播市场爆发,腾讯也因此在这个细致划分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汤道生指出,视频云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延伸到更多的市场。未来千万亿物联网设备捕捉外界影像同样要专业的视频云解决方案。这为腾讯云的下一步布局打下基础。如今,腾讯正在积极向旅游、公共安全、城市规划、生命科学和金融等重点行业拓展。

  前段时间,迫于盈利压力以及云盘内容难以监管问题,360关掉了面向C端用户的云盘业务,转向了企业服务的云存储业务。严格意义上来讲,C端云盘算不上360的云计算服务,而360安全云则是,我们从360安全云上能看到,其中不乏有很多政府大客户,例如:国家电网、中国人民银行、南京银行、海南航空等,但因为种种原因,360没有发力做更多面相企业的云计算业务。

  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亏损,2015年亏损1亿,但其在2016年2月获得了1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云被贾跃亭定位为乐视各生态的连接器和主线)船小好调头,及时垂直游戏企业用户的 金山云

  金山云在2014年9月开始从个人云盘市场撤出,全面转向企业级用户。抓住一批在线游戏企业用户,实现市场反转,占有一席之地,张宏江反思,“要是早一年转,应该会更好。”

  按常规逻辑看,京东应该学习亚马逊云和阿里云,事实上看,京东也正在自己的业务中开始用云计算进行革命。比如,借助稳定可靠的私有云平台,京东云在“双十一”期间再次有力保障了京东内部各业务线的高效运行。同时这也是京东云在历届大促中第一次通过公有云平台对外提供支撑服务,“双十一”期间京东云帮助大量京东商家抵御住了大促流量与访问量激增的冲击,安全、顺畅地度过了订单洪峰。

  美团云创立之初旨在支撑自有业务,包括团购、外卖、酒旅、猫眼电影等。自2013年开始,美团云发布了一系列公有云产品,并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成为了国内公有云行业又一个重要的玩家。

  这里简单列举了几家还在发力做垂直云的明星公司,其余明星公司,比如新浪云的SAE、盛大云等日渐颓势的公司,我们暂且不去研究讨论了。

  这里有3家云计算创业领域的明星公司:UCloud、又拍云、七牛云,这三家有一些共通点:

  这三家公司,第一桶金基本来自游戏、教育、O2O、泛娱乐(视频、点播)、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业务也集中在存储、数据库、CDN等公有云基础领域。

  从去年开始,针对大型公司的需求特点,3家公司先后进入私有云市场。UCloud联合创始人、CEO季昕华对《财经》记者说,公有云考验的是海量服务器运营能力和可扩展性,但私有云更强调兼容性、界面友好性及安全性。

  所谓私有云,是云服务提供商为客户建设专属云服务设施,来保证客户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稳定性。

  季昕华判断,和网络公司泾渭分明的垂直分类不同,传统行业“没那么清晰的行业属性”。

  这不适合批量化提供公有云业务,更适合定制化的私有云或“私有云 公有云的混合云”模式。为此,今年,季昕华单独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专门运营私有云,服务大型公司。

  他计划下一步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业务,用混合云的模式打通云。为了支撑这个战略,UCloud加大融资步伐,寻找合适并购对象支撑战略补齐短板。

  七牛云总裁吕桂华向《财经》记者称,七牛云的第一个私有云客户是电信运营商,他们看上的是七牛云的公有云存储优势。

  又拍云最初也是因为在业界做云存储而出名的,随着移动网络风口行业的项目慢慢的变多,又拍云重新定位为:新一代CDN服务。目前,又拍云已推出直播、点播、电商、游戏、音频、移动App等多种细分场景的场景化CDN解决方案,同时也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提供定制CDN服务。

  从2013年11月到2015年4月,UCloud获得三轮融资,融资总金额接近10亿元人民币。七牛云四轮融资总额也将近2亿美元。又拍云B轮融资后,融资总额也达到数亿人民币。

  资本帮助中小云平台公司撑过了上半场。公有云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高科技行业的房地产生意,前期投入巨大,成长周期漫长。要继续玩下去,他们还要布局更加高端、适合大规模的公司的技术和服务,中小云平台公司还要过人才关、技术关和运营关,这一切都需要钱。

  胡晓明评价,中小云平台选手能不能跑到最后的重要的条件是能否跟得上领跑的第一军团,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和传统IT巨头类似,华为擅长为企业部署私有云,而运营商天然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客户基础和运维经验。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曾在2015年表示,在云计算领域,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是最理想的选择,尤其在海外市场。此前数年,华为和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在云服务领域都有类似的合作磨合。

  作为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科技公司,相比在云市场的阶段性成功,华为更在意战略上的成功——成为 “走出去”中资企业的首选云计算服务商,形成全球“云网融合”运营服务支点。

  为了做大生态,平台主导者需要放低姿态来吸引各类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加入。华为轮值CEO郭平表示,在云平台蛋糕中,华为只拿1%,其他都是盟友的。逻辑很简单——只有共同将生态做大做强,平台主导者才有利可图。

  国际数据公司报告数据显示,电信和联通分别占据2015年中国公有云13.1%和7.6%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阿里云,远高于微软、亚马逊、IBM等外资云巨头。但运营商并不擅长独自运作云,和科技巨头的结盟,对它们是更好的选择。

  今年,华为又联合中国电信补位国内公有云市场,并加大了华为云生态链的布局力度。二者组成长短互补的模式——华为提供产品和技术,运营商提供网络、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资源及运营服务经验。徐直军认为,华为只有与运营商合作,才能在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具备优势。

  中国移动一位资深人士分析,全世界内的情况类似,运营商没有技术潜力,很难独力成长为云巨头,合力有利于运营商在此领域的优势不被稀释。

  联通副总经理邵广禄11月初在接受《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企业都只是云生态中的一棵树。参与方各有定位和侧重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市场调查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AWS独占全球云市场的31%。微软、IBM和Google共占22%的市场占有率,第5到第24位的云服务提供商共占27%的市场份额。

  2015年4月,AWS的业绩在企业成立后八年后第一次出现在财报里。AWS一季度营收为15.7亿美元,占亚马逊总营收的7%,却为亚马逊贡献了49%的利润。

  8月,亚马逊AWS北京区域的服务将由光环新网运营和提供,亚马逊通过向光环新网授权技术,由后者运营服务,绕开了牌照限制。

  亚马逊AWS全球市场营销副总裁艾里尔·柯尔曼告诉《财经》记者,为了完善服务能力,亚马逊着力补强生态平台,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700个,2013年仅17个。

  亚马逊总部向中国团队逐步放权——战略的制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权交给中国团队。同时,亚马逊加快新产品在中国的落地脚步,新产品最快同步在中国上市,最慢也只需六个月。

  在阿里云和AWS的压力之下,微软和IBM也加快脚步。前任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贺乐赋(Ralph Haupter)此前表示,下一个目标瞄准制造、零售、汽车、媒体等行业,并下调部分面向中国客户的云计算产品价格,幅度为25%-30%。IBM则基于云平台Bluemix,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服务,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总经理胡世忠告诉《财经》记者,IBM区别其他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依托人工智能平台沃森,IBM可以“满足企业目前想不到的解决方案”。IBM另一个优势是强大的业务咨询服务能力和服务运营体系。而这恰是大规模的公司,尤其是大型制造公司所需的“高级服务”。

  甲骨文(Oracle)在这场生态大战中的故事很有代表性。甲骨文既是老牌软件巨头转型云服务的积极分子,又是中国市场上的外资云身份。

  甲骨文的优点是传统数据库软件,2015年全球市占率高达43.9%。也是重要收入来源,但增长已经放缓,有些区域开始下降。甲骨文从2012年开始转型云市场,在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技术优势强大。

  中国是甲骨文的关键市场,但作为外资云,甲骨文无法独立落地新业务。为解决这一问题,甲骨文和腾讯于2015年11月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9月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细则。

  按照协议,甲骨文将为腾讯云在中国推广横跨SaaS、PaaS和IaaS的产品和技术支撑。腾讯输出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和移动计算领域的优势。

  这相当于为腾讯云插上了翅膀。甲骨文不仅有横跨IT和云的技术产品,在金融等主流领域的市占率也相当高,是一个现成金矿。对甲骨文来说,未来的云尤其是SaaS,是通过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来释放能力的。腾讯是不二人选。

  主导这次合作的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对《财经》记者说,和甲骨文的联姻有利于腾讯切入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重要行业。金融云是腾讯云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而且目前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客户量增长飞速。

  他说,对于互联网公有云平台来说,金融行业是潜在大客户,但很难切入。银行内部多个系统之间的对接和特殊需求十分复杂,新的云服务商根本不可能在一夕之间替代。甲骨文在服务中国用户时,把腾讯的能力带进去;而腾讯在发展一些潜力用户,如金融业客户,也将甲骨文的专业能力和产品代入。“这是一个双向选择。”汤道生强调。

  甲骨文的在华合作伙伴不止腾讯。今年9月,甲骨文宣布加入华为云生态,将授权开放平台,为华为云服务器提升处理关键业务时工作负载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华为是华为云生态的主导者,甲骨文只是众多生态盟友中的一员。

  目前来看,全球IT领域的重量级公司如神州数码、SAP、埃森哲、世纪互联、亚信、Avaya、戴尔、金蝶及三大电信运营商,都选择了同时加入多个云生态,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国际数据公司的2015年中国公有云报告披露了一个情况:在全球瓜分了超过60%市场占有率的AWS、微软、IBM对中国市场暂时无能为力,市场占有率均在个位数。造成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核心在于中国政府的监管政策和中国企业不同于欧美企业的云部署习惯。

  中国政府的监管原则是: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所有技术服务,都要由中国公司提供。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外资云要想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寻求本土合作伙伴来承接,无法自行提供服务。而且,外资云服务商还在服务资源上受到诸多限制,并需要在经营模式上做出妥协,因此即使找到有资源的合作伙伴,也不一定可以顺利扩展业务。

  IBM大中华区的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财经》记者,IBM在全球开放150多个应用给企业用户,但落地中国的应用只有10个;与之类似,AWS全球数百个应用,能在中国落地的也仅有数十个。

  由大型云平台巨头主导的生态暂时满足了三方需求:平台主导者通过生态提供全面的云服务,获取大规模的公司和政府用户;传统IT公司延续能力,挽回颓势;更多开发者则能与大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拥有和大公司一样的能力,去做他们想做的创新。

  但多个接受《财经》记者正常采访的分析人士均认为,不对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无法长期深度捆绑服务和应用,虽然生态能够迅速扩张,但很难做深做精。

  但包括外资云高层的多位行业人士分析,政策限制依然存在,短期不会改变,外资云在中国将一直带着镣铐跳舞。对本土公司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官方微信

江南体育入口 | 京ICP备17047215号-1